以孔子为镜,学处世之道
今年读了几十本书,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学习《论语》。古人云: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。可见古人对此书评价之高。我不想治天下,只是修身养性,读《论语》体会也很深。有几次看《论语》到凌晨两三点,若不是第二天有事,还舍不得睡觉,很有没有这么痴迷一本书了。
每多看一遍,我感慨便多一分。我在书上写了很多笔记,也是感想。这里摘录一些分享给大家。
01 敬畏心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”
大意是:“君子有三种敬畏:敬畏天命,敬畏有德之人,敬畏圣人的语言;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加敬畏,对有德之人态度轻慢,对圣人的言语多有轻侮。”
现在社会,畏高官的多,畏圣人之言的少。特别是文革破四旧,大家对于圣人的话,早就不重视了。就像我对孔子对老子的推崇,很多人说我十分迂腐。我理解他们,我起初也和他们一样,觉得两千多年前那些人说的话,怎么可能会适应于现在?真是迂腐之极!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,有些人就是圣人,无论我们认不认同他都是圣人,圣人对世界的认识、对人性的认识深刻到我们无法理解的地步。
不用说别人,管住自己就好。对于圣人之言,认同的就去执行,暂时不认同的,留存疑惑。给自己定个原则:畏天命、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
02 君子三戒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
大意是:年轻的时候,血气未定,应警惕迷恋女色;壮年的时候,血气方刚,应警惕争强好胜;到了老年,血气既衰,应警惕贪得无厌。
佛家讲五戒: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,不妄语,不饮酒。君子讲三戒:戒色、戒斗、戒得。虽然戒的形式和要求不同,但都是在警示人们。多少人在“色”字头上栽了跟头,不只是年轻人,现在很多人年纪大了依然如此;多少人因为“斗”毁了身体,争强好胜不是君子行为;多少人因为“得”入了监狱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
这三样对我来说都很有用。戒色,会减少很多麻烦事,少造许多恶业;戒斗,不会有那么强的功利心和好胜心;戒得,知足常乐,防止自己不被欲望奴役。
03 三省吾身
我们经常说,要三省吾身,是哪三省呢?
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大意是:我每天多次反省: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努力了?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?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学习了。
现在知道了:谋而忠、友而信、传而习。
如果一个人能做到“传而习”,那他每天都在进步,能做到“谋而忠”,周围的人都会感谢他,能做到“友而信”,朋友都会信任他。如果身边有这么一个人,难道不觉得幸运么?
只看“传而习”好了,活到老学到老。或许每天都应该问一下自己:我今天学习了吗?有进步吗?实践了吗?我懂得那么多道理,需要每天去做啊。不要平时像个智者一样劝导别人,遇到事情就像个傻逼一样折磨自己。
04 心平何劳持戒
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大意是:“用好色之心来好贤者;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;侍奉君上能不惜性命;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。这样的人就算没有经过学习,我也认为学文不错。”
凡人皆有好色之心,如果用这个好色之心来向贤者看齐,其进步可想而知。
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?不是为了掌握知识,而是为了指导和修正我们的行为,也就是修行。如果不在行为上指导自己,学再多又有何用?知识再多也抵不过一台电脑吧。如果行为本来是好的,其实学不学并不重要。就像六祖慧能的偈诗:
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。可惜的是,我们经常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,而忘了为什么学习。
05 颠倒梦想
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大意是:君子不去追求吃得好,住得好,做事要勤勉,说话要谨慎,能到有道的人那里辨正是非,这样的话,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。
看了汗颜,我们经常讨论哪里的东西好吃,成天琢磨的是买个大房子装修得舒服一点,做事时只怕自己吃亏,平时喜欢说大话,对那些真正有修行的人,还经常讥讽轻慢 ...... 这些和孔子倡导的刚好相反!
心经中讲: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何不远离这些颠倒之事,做一个好学之人?!共勉之!
06 贫与富
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
大意是:子贡问:“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,富贵而不骄傲自大,何如?”孔子说:“不错,但不如贫困而乐道,富贵而好礼的人。”
贫困的时候不要阿谀奉承,还要心情舒畅,不因贫困而忧伤;富贵的时候,不要骄傲傲慢,还要礼貌对待其他人,以示尊重。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吧?我想起自己穷得时候经常担忧未来,我有了点钱后,有时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。
若有人能做到这一点,此人已经解脱了钱财的束缚!
贫而乐,富而好礼。应该作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。
07 仪式感
大意是:能谨慎办理父母的丧事,追念死亡已久的远祖,这样就能是百姓的德行趋归敦厚。
这段话之前看不懂,现在有些体会了。
记得小时候过年,都要拜祖先、祭家生。逢某些节日,要烧纸、做法事祭先祖。大年初一早上出行,点香放炮。现在这些仪式淡化了了,人们的敬畏心也淡化了。
你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,仪式感会让人产生敬畏心。某些做会议营销的,通常会做很多仪式。慎终追远,每个家庭都举行诸多仪式,人们的敬畏心也会产生,慢慢回归淳朴。
顺便提一句:做某些产品,仪式感的效果也是如此。谁理解这句话谁受益。
08 能言善辩的人
大意是:很会说话的,很善于表现的,虽然能让人高兴,但这类人很少具备仁德。
特别会说话八面玲珑的人,很聪明,但很少有仁德。这类人,不会让自己吃亏的,做普通朋友还不错,但不可深交,他也不会跟你深交。惭愧的是,我年轻时,就属于巧言令色这类人。现在稍微变化了一点,仍然根本谈不上具备仁德。
老子说:辩者不善善者不辩,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。老子倡导“不言之教”,孔子倡导“敏于行而讷于言”,这些圣人观点是那么的相似,跟约好了一样。
有人说,不绝对吧?你看孔子都说是很少。当然不绝对,如果你觉得自己比孔子更有辨识能力就没问题。
09 因何生气
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
大意是:别人对自己有所不知也不生气,这样就是君子了。
有人说:人不知道我,我为什么要生气?这个很容易做到!
不是这么简单。生活中被别人误解,算不算人不知?有人冤枉你了,你会不会生气?有人说罗尔诈捐,罗尔会不会生气?这些都属于“人不知”。绝大多数人在这个情况下,都会生气,我也不例外。要做到不生气,内心得很强大。
或许你仍然说:“别吹得这么玄乎,我很容易做到。”
我说:“如果你还这么认为,你就是虚伪,不懂装懂!”
看了上面这句话,你心生怨气了么?
最好的方式不在于我以前做得如何,是不是做到了,而在于要时刻提醒自己。
10 了解别人
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
大意是: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,应担忧的是我不了解别人。
真实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都想让别人了解自己,高看自己,有一点点收获就开始炫耀。有人担心别人觉得自己水平差,于是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。须不知这种表现,反而说明他水平差。
我们用微信比较多,从某些微信昵称上我们能看出来很多人的内心。真正牛逼的人,微信昵称都很简单,介绍也很简单。那些微信昵称上写了各种头衔看上去像大咖的,都不是大咖。真正的大咖不需要用这个彰显自己,也不会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,他担心的是不了解别人。
别人不了解我,我还是我,没有任何损失。我不了解别人,就不会学习别人的长处,就不能进步;不了解别人,就可能不清楚事实,容易出错。所以孔子提醒说: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/ 未完,待续 /
【七哥闲谈】
《论语》真是一部好书,不要觉得孔子离我们很远,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人性都是一样的。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:与《论语》结缘,你也可以看看。
在我公众号taobaoguijiaoqi 后台回复“论语”,可以获得《论语》的电子版,有原文,有注解。
底部的阅读原文,是我新书的链接,京东的!